Sunday, April 29, 2007

怀柔治藏“造血” 继续ing


进藏在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标签。

援藏是政策需要,是政府行为。每年在各机关企事业挂着“援藏干部”的招牌,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口号下,N人进藏。是“输血”?是“造血”?还是“成为植物人”?也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去勾画这段历史了。 自叹 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victor.

而以个人行为自成一派的就要数藏漂一族了。他们自称与内地一般汉族很不一样,基本上是划清界限。他们洋洋自得,称自己是有理想、有资本、有个性、有爱心的自愿“援藏”部队。他们色彩艳丽的冲风衣(多为NorthFace之类的名牌)、牛仔帽、腰包、太阳镜是专有的装备。走在大街小巷特自信。但我到觉得一位朋友对藏漂的解释才是一针见血“失恋、失意和失败的人”。

夏天了,虽然在下雪下雨,很冷;但看来什么也阻挡不了“援藏”的进程。我们还是要接待那些寻找自己、寻找解脱的汉族同胞,我们还是要高歌党对西藏无私的关爱。

今天又看到新一轮援藏线路的规划,让我想起“强”一个异族好朋友发来的信息:“刚新闻说,五一期间布达拉宫团体门票开始预售,交代了一大堆团票预订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我有时想,如果达赖回西藏就好了,至少布达拉宫不会那么肆无忌惮地伺候游客去。”事实也如此,但......

中国各地各机关企业新一轮援藏线路日前划定,在北京怀柔治藏的方略下,援藏队伍、援藏资金、援藏项目业已圈定,全国援藏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深化,新一轮援藏凸现重“输血”更重“造血”新特征。

官方《人民政协报》早前披露,“中共中央适时调整充实了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加大了领导力度,强化了协调职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自担任组长,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任副组长,成员增加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宗教局的负责同志,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

有分析称,由政协主席贾庆林担纲领导西藏协调小组,再加上公安部长周永康和统战部长刘延东,充分显示北京政府采取怀柔与铁腕相结合,以怀柔为主的治藏方针。

尤其是加上发改委、财政部等高层进入小组,就是要“加强对西藏发展问题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大对其他藏区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以确保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西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与流亡海外的达赖集团争取民心。因此,中央援藏项目也以改善农牧民生活为重点。

中新网的报道说,自1994年7月开始,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由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支持西藏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将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十年的基础上再延长十年,并扩大了对口支持范围,将西藏未与内地建立对口支持关系的三十个县区全部纳入支持范围。

报道说,中央确定的援藏方略,为西藏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血液、新活力、新气象。目前,西藏与内地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新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全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局势日益稳定,正处于西藏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今年,恰逢第四、第五批援藏人员接力之期。3月底至4月上旬,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率七个代表团,赴全国各援藏省市、中央企业进行了空前的高规格、高密度、高礼遇的回访答谢活动。

西藏党政代表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最高礼遇,各个省市、中直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党政“一把手”几乎全部出面与西藏共商合作发展大计,祖国民族大家庭的骨肉深情,成为近段时间西藏最热门话题。西藏党政代表团乘兴归来时,权威人士称此次参访是“盛况空前,群贤毕至,满载而归”。

据初步统计,上海市确定援藏投入在2.8亿元的基础上,保持两位数增长;湖南省初步确定了援藏项目资金总盘子;广东省明确表示,援藏项目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力度;黑龙江省将采取“捆绑式”对口支持方式,援藏资金递增20%;吉林省提出援藏项目、资金计划总额将不低于1.1亿万元;安徽省援藏项目增幅将达33%;湖北省做到援藏增长幅度估算将达17%;陕西省决定援藏资金增加到每年1600万元;重庆市援藏资金增幅达19%;江苏省把援藏资金纳入江苏省财政专项资金账户进行管理;山东省力争援藏资金增幅不低于25%;北京市在进一步完善援藏机制的同时,将增加援藏项目资金;福建省提出拓宽领域、丰富内涵、创新机制的援藏思路,并将增加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援藏干部;浙江省确定进一步增加援藏项目和资金;辽宁省将争取实现援藏资金、援藏干部“两个提高”;天津市决定将对口支持资金增加1800万元;河北省确定三年对口支持阿里地区资金比第四批增加1500万元。

援藏的中央重要骨干企业表示,将加大力度,拓展领域,一如既往地做好对口支持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的贡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