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9, 2007

西藏的绘画,今天的含义by 唯色

之一:更敦群培画廊  

“我无法理解今天的含义”,这是译成中文的曼德尔施塔姆诗句。不知何故,最初,在一个烈日燃烧的下午,在帕廓北街与东街的交汇处,那个与经幡缠绕的甘丹塔钦咫尺相隔的画廊,不同于拉萨众多的商业画廊的标志似乎是它的名字:“更敦群培”(西藏近代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位佛门奇僧),被吸引的我因此走入蓦然清凉许多的石头房子里,见粗糙的白墙上挂着一幅幅布画,有些画令我格外心动,而心动的原因,似乎就是这诗句:“我无法理解今天的含义”,似乎正是这些画传达给我的感受,不知何故。

那个下午,直至盘桓许久离开之时,才瞥见一个很像是帕廓一带的西藏女子披着湿漉漉的长发匆匆进屋,像是画廊的工作人员,竟再也不见他人,这倒也使得我悄悄拍了几张我喜爱的画,抱歉,我知道这是不允许的。后来在网上看到“更敦群培画廊”(http://www.asianart.com/exhibitions/gendun/),真是开心。这下我可以很从容地徜徉在网络画廊里,挑选我偏爱的画,下载,放在专门的文件夹里,甚至可以放在我的博客上,变成我的“公告”。呵呵,在画家不知悉的情况下如此擅为,还望多多原谅。

网友密如仔的评说是:“每到拉萨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更敦群培画廊’。穿过帕廓街密集的商摊,走进这个由几个年轻藏族画家自筹自办的画廊时,拉萨给予我的那种沉溺堕落的感觉一下子融化在这些充满生命的绘画里……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当人们想了解这个古城的这段坎坷岁月时,他们一定能从这些藏族画家的作品中感受到我们的喜和悲,我们的渴求和挫折。”

朋友Susan看到我的博客里的“公告”变成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藏女(她的身后是一架笨拙的飞机闯入云端,还是一条肥硕的白鱼在天上飞啊飞?嘿嘿,穿着藏袍的她,竟然骑的是男式的自行车!让我想起前几年,那些被叫做“阿西”的康巴女子,浑身挂满向游客兜售的鲜艳首饰,就骑着这样的男式、老式自行车,勇猛地飞驰在拉萨的大街上!如今似乎很少见到了),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说:“除了觉康(大昭寺),画廊是我在拉萨的第二个家呢。去时,有时和看家的画家聊天,有时他们看影碟(特别是念扎和宗德,总是迷得不得了),我看画。更多时就一人坐在群画之间,让我所有的一点点西藏历史知识在心上反复。”说到一群藏人围坐着看电视的那张画,她说:“还有一张色调更暗,观众表情更专注的”,是“同一主题,同一构图”,但“去年夏天再去,那张画已经不在画廊了。据念扎自己说,画已经被美国的一家画廊永久典藏了。为他高兴!我自己特别珍爱念扎作品中人物脸部喜悦的表情———不管他们在看电视或骑单车。画面中的那一刻,似乎传达了画家对藏族的无限同情”。

而我呢?是不是还会继续重复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句呢?当然,当然。


之二:念扎的画 



念扎是拉萨人。远远的,看着他走来时,他的年轻和他的痼疾令人心软。

念扎画的人物,以前一眼看得出是藏族人,现在不太看得出是藏族人。看来他是故意的,故意不想让自己画的人,那么容易被看出是藏族人。所以他开始画坠落的女子,画坠落中还在吹气球(那气球太鲜艳了)的女子,在似乎缓慢的坠落中面带微笑或者十分安详,但已经没有了过去的画中,那些一眼就能分辨的西藏符号:藏式的服装,藏式的发型,藏式的首饰,甚至普通藏族人的吐舌习俗(哪怕他画的吐舌带有戏谑的意味)。看来念扎要抹掉那些西藏的符号,他不需要,因为他本身就是。但在他的画里,我再一次看见了“灵魂碎片的飞扬”,这于我心有戚戚。

有意思的是,即使如今他在画这些似乎模糊了外在身份的人物时,在我的眼中,他的画还是把他变成了一个西藏画家。无论是穿上藏装也罢,不穿上藏装也罢,画中人是这样地与西藏的任何一个女子相像无比,不禁令我在他的画前久久驻留。需要补充:这种相像并不是外表的相像。比如就我自己而言,我长成了这样,我穿成了这样,我一开口就把汉话说成了这样,把我错认成汉族人乃是常有的事情,然而,我是吗?我是吗?呵呵,我们都是藏族人,这个身份藏在我们的心里。而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宣布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只是在确认我自己的身份,如此而已。

把自己的画挂在帕廓某个拐角处,把自己这个人安顿在策墨林某个院落里……我热切地想看他的画,或许只是因为他的画让我感受到画中人一样的迷茫,而在此时,我又多了一层发现———是的,我发现了画中人的某种缺失,某种挫败,跟我一样。当然念扎的画也有个人的趣味,比如他的画会在不经意间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就像那个骑自行车的康巴女子,露出的裤管竟然是镶边的红色运动裤,还有一双回力球鞋!我的确迷恋这样的细节。但这样的细节,似乎出现在他比较早期的画中,而今,他最多会把从高空中下坠的女子,在看似很惬意的缓慢下坠时,这片作为辽阔背景的大地,嗯,怎么类比呢?就像是飞机在不慌不忙地掠过青藏高原的上空时,几乎鼻子贴近舷窗往下俯视,恰恰正是念扎画中的群山在连绵起伏,间杂着星星点点乃至几乎隐而不见的西藏房屋。

当另外一些人,非要借助西藏(比如有个曾经在西藏多年的汉族画家,最近的行为艺术作品是:把@这个符号涂在西藏的嘛尼石上和经幡上)或者把某个场景西藏化,把某个人物更加地西藏化……这个画画的人,念扎,他却在放弃,在减少,犹如回到家中跟家人在一起,用不着刻意和修饰。

No comments: